黑龙江垦区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多年来,垦区以其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和科学种田水平一直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中发挥了示范作用。在5.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北大荒人开垦了3000多万亩耕地,建立了103个大型农牧场,形成了80亿公斤以上的生产能力。5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1043亿公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773亿公斤,在中国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垦区累计上交利税59.5亿元。国家累计投入的43.94亿元建设资金已全部收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垦区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以兴办家庭农场,建立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为重点的改革,积极推进对外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黑龙江垦区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95年一年跃升10亿公斤,一年相当于前15年的增长总量;1996年,一年翻升20亿公斤,一年相当于前28年的增长总量;1997年,一年再度升高13亿公斤。三年合计增量43.76亿公斤,占全国粮食同期新增总量的六分之一。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可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亿公斤以上,相当于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1996、1997年,黑龙江垦区连续两年名标中国农业十大新闻之列,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北大荒以加快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重点,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幅度调整单一麦豆结构,水稻、玉米等稳产高产高效作物,一举成为北大荒的当家品种。北大荒人依靠科技,优化结构,高产作物大幅面升位。三年来,水稻面积平均年增202万亩,平均年递增61.2%。水稻、玉米在粮食作物面积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3.6%上升到42.1%,已接近二分之一的粮食面积。1997年,北大荒水稻播种面积已达801.6万亩,平均亩产508.6公斤。结构调整占粮食增产总量的37.3%。
加大科技投入推进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垦区每年划拨1500万元科研经费,专用于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组装高产模式、推广适用技术。旱育稀植“三化”栽培、钵育摆栽、覆膜移栽、三垄栽培、深松免耕、种子包衣等10项高产技术,成为大农场与小农场的联结工程。北大荒耕作区内水稻旱育稀植面积已达100%。与1994年相比,玉米覆膜移栽面积增加42.4倍;甜菜覆膜移栽增加12.5倍。“绿色革命”、“白色革命”、“黑色革命”成为北大荒集约经营铺展的画卷。技术进步促使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1997年,粮食平均亩产314公斤,与上年相比,平均亩增产39公斤。技术因素增产5.3亿公斤,占粮食增加总量的38%。北大荒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53%,科技推广效益年均4亿元以上,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以资源引资金,以项目引客户,以存量引增量”,黑土地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让开放开发启动新的经济快车。近年来,北大荒的荒山、荒地、荒草、荒水、荒滩开发,独树一帜。13省(市)、48县(市)及境外客商300家到黑龙江垦区洽谈合作,已开发荒地65万亩。1997年,北大荒粮豆播种面积2717.3万亩,创历史最高纪录。与上年相比,增加播种面积118.8万亩,新增量占粮食增产总量的24%。
在构造大农业体系过程中,垦区决策者着力战略调整,着眼构造优势,实施“四化”联动,反哺基础农业,激活经济母体。目前,以乳粉、精制米、机制糖、油脂、白酒为主的企业集团已发展到9家,加入集团的农业109家,进入集团的资产总量达到23.6亿元。目前,全垦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176条,已形成年粮、肉、乳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1000多万吨。
在新的经济运行体制中,北大荒人,不断用自己的双手打破自己写下的纪录。权威人士评价说,北大荒是世界农垦史上的奇迹。